2011年高考,一位名叫谢炎廷的考生,以“社会青年”的身份参加了高考。
很快,成绩出来了,262分。这个分数,并不足以报考国内任何一所本科高校。但谢炎廷母亲刘小凤有点不甘心,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拿着儿子的成绩单找到了兰州大学。
让人意外的是,当看了谢炎廷成绩单后,兰大领导同意让其成为一名旁听生。高考仅仅262分,为什么会得到兰大旁听生的资格?这与谢炎廷个人经历有关,也与这份不一样的成绩单有着联系。
会议介绍,知识产权数据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,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。在全球科技信息数据服务领域,长期以来由一些国际巨头占据主导地位。随着数据安全与信息创新建设发展,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推进行动深入,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在更多场景应用,国产数据库迎来历史性机遇。
1992年9月,谢炎廷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。
小孩的到来,给这个家添了不少温馨。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,一家人对他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。
可渐渐地,家里人发现了些许异样。别的孩子八九个月大的时候,都会爬上爬下了,有的孩子甚至还会挪步走路,可自家小孩却总是感觉“软软的”,像没长骨头似的。毕竟孩子还小,刘小凤也没太放在心上,直到谢炎廷11个月大时,一个消息让一家人彻底懵了。
那个时候谢炎廷得了一场感冒,发烧送进了医院,在做了全面检查之后,听到医生说出“脑瘫”时,一家人都不知所措。
这时他们才明白过来,孩子看起来“软软的”,原因就出在这。可就算知道原因又能如何,脑瘫几乎治不了。不幸中的万幸是,谢炎廷虽然手脚不灵活,但智商并没问题。
从那之后,家人为陪伴他成长,几乎倾尽了所有。这第一步,就是要让他学会走路。别的小孩自然而然就会的“技能”,他却要一遍遍尝试——站起来、摔倒、再站起来……
从11个月大开始练习,足足等到他六岁,才终于学会走路。当看到孩子一步步颤颤巍巍地向前走时,刘小凤哭着笑了。
这些年,一家人为孩子跑前跑后,去了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各大城市,看了一位又一位医生。吃西药、中药、针灸,几乎能看的医生都看了,能试的法子都试了,但都没多大用。
可所有人都可以放弃希望,他们不能。当看到谢炎廷蹒跚着走完一段路,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,混合着几年的辛酸苦楚,都化作泪水流了下来。
然而这一步刚迈出去,接下来却又遇到了困难。
谢炎廷此时已经六岁了,别人家的小孩不少都上了幼儿园小班、中班,他却没有办法正常读书上学。
刘小凤夫妻既担心孩子与这个社会脱节,又害怕他在学校里被歧视、受欺负,那可怎么办?最后一合计,夫妻俩决定在家教孩子。
从此,卧室方寸之地成了教室,父母成了谢炎廷的老师。除了刘小凤夫妻,谢炎廷爷爷也会教一些。从一笔一画开始,慢慢地,孩子也学会了一些知识。虽说他不能写、不能演算,但胜在比别的孩子更加专注。
自此,一家人似乎看到了希望。
虽说让孩子在家里面学习,也还是跟学校里的学生一样的进度。
买同样的课程、参考资料,慢慢教孩子一点点学。待到年龄稍大点,学的课程更多、更深,刘小凤夫妻还专门给他买了电脑。
他们不会的,就让孩子看网上课程自学。也许是生理上的缺陷,让谢炎廷愈发专注。前面提过,谢炎廷虽患有脑瘫,可智商并没有受影响,他对外界的感知和常人没有两样。
同时,他也很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,因此对知识就更加渴望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谢炎廷就有一个梦想——考大学。
然而人生多不是一帆风顺,2008年,另外一场横祸砸在了这个不幸的家庭。
那一年,谢炎廷父亲突发心脏病,不幸离开了人世。前有儿子得了脑瘫,后有丈夫因心脏病去世。那一瞬间,刘小凤的天塌了。
但生活再多的苦难,依旧要继续。为了孩子、为了家里的老人,她都必须坚强!无声中,一位母亲撑着摇摇欲坠的家。
而谢炎廷靠着网课、家长们的教导,“磕磕绊绊”完成了小初高的全部课程。为了心中的理想,他向母亲提出了参加高考的想法。
这时,刘小凤反倒为难了。对孩子,她充满了信心。但是想参加高考,有一个根本没办法解决的大问题,摆在他们面前。
谢炎廷因为自身的病症,写的字很难让人看懂,根本没办法答题。
他唯一能做的,只有选择题!无奈之下,一家人开始练涂写答题卡。一张张涂、一次次改,他总算能顺利涂写答题卡。
就这样,刘小凤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为孩子报了名,以社会人士的身份让谢炎廷参加了高考。正如一家人所想,谢炎廷只完成了选择题部分。填空题、大题根本无法作答。
考完试,谢炎廷满心欢喜地等着分数下来,期望着上大学。可刘小凤和他的爷爷清楚,单单选择题的分数,根本就上不了大学。别说本科,就连专科都够呛,可瞧着孩子一脸期盼,全家人实在不忍心说出这个事实。
不久,分数下来了,262分。
理科试卷选择题总分280分,他得了262分,正确率超过90%。很难想象,若是他真的完成大题,分数又该是多少?
可这262分,就是他此次高考的分数。
通过正常渠道,他不可能获得任何一所本科院校的录取通知书。当现实给予他重重一击时,谢炎廷崩溃了。
从小到大,他没有伙伴、没有课余活动,唯一的乐趣就是读书。如果不能再读书,他完全不知道今后的生活该怎么办。对于刘小凤来说,这何尝不是一种煎熬。读书几乎是孩子唯一的出路,如今这条路断了,她也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了。
那段时间,一家人都很迷茫。
孩子成天念叨“要上兰大”,可这个分数又怎么可能上得了兰州大学?或许,还有一个办法。那就是去登门兰大,自荐!
想到这,刘小凤带着谢炎廷的成绩单,找到了兰大数学与统计学院,说了孩子的情况。听完孩子的故事,兰大相关负责人被惊到了。
一个患有脑瘫的孩子 配资平台开户网 ,不仅没有自暴自弃,反倒靠着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,完成了小初高的全部课程。从这份成绩单来看,谢炎廷学的肯定还不错。努力、上进、不怕困难,单单这样的品质,就值得兰大收下这个学生。
就这样,上兰大的事,成了。
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没成想居然成了,这不免让刘小凤十分感动。她回想起这么多年,自己其实是幸运的,因为周围的人几乎没有歧视过他们一家,而且每个人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。兰州大学如此,周围街坊邻居亦是如此。
感动之余,还有高兴。从这天起,自家孩子就成了兰州大学数字与统计学院的“学生”,虽只是旁听,但也弥足珍贵。
不久,谢炎廷开始到兰大上学。在这里,他除了学到更多知识之外,还认识了一位“特殊的”老师——徐守军。也正是这位老师,影响了谢炎廷后来的学习生涯。
徐守军是兰大数学与统计学院的教授。刚开始,谢炎廷并不认识这位教授,是徐守军最先注意到这位“特殊的”学生。说是特殊,其实也就是不做笔记,靠耳朵听,还听得十分入神。按照徐守军多年的教学经验,这样的学生一般都在“装”。
假装听课,实则走神。
起初徐守军也这样认为,为此他向安排谢炎廷来上课的老师了解情况。这一打听,没成想听到了一个延续19年的曲折故事。
从那时候起,徐守军对这位学生的态度就变了。
课堂上两人的互动多了、私底下交流就更多了,徐守军清楚,谢炎廷虽然不记笔记,但他听得懂、也愿意听他的课。
徐守军当时或许并没有想到,这个“特殊”的学生,后来竟成为了他的骄傲。
在徐守军教学的这些年中,其实有很多学生让他失望,主要原因就是数学领域的研究,耗时耗力,没有多少人能耐得住这种枯燥的学习。但谢炎廷能!
因为有一次徐守军提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,而谢炎廷硬生生耗时两年多时间去完成这个问题。这让徐守军眼前一亮,正是这一点,让他格外器重谢炎廷。
在大四那年,谢炎廷向徐守军提出了想继续读下去的愿望。徐守军当即应了下来。自此,他又成了徐守军的“硕士生”。
但就在谢炎廷读硕士不久,他却跟徐守军提出:不想念了。
硕士与本科相比,学得更深,需要的知识储备也更多。即便谢炎廷很努力、很认真的学习,但碍于先天疾病的限制,依旧有些力不从心。有时候他真的想要放弃,更何况,随着他心智逐渐成熟,他开始为自己的前途考虑,他也不清楚这样学下去,会不会有未来。
从一开始,他就是兰大的“旁听生”,即便读研,也只是徐守军的“研究生”。说白了就算最后顺利毕业,也是拿不到毕业证、学位证的“编外生”。
放弃很容易,坚持下去实在太难。当谢炎廷把自己的想法和徐守军说了之后,徐守军只对他说了两句话:
遇不到的坎,就想想霍金。还有,别忘了身上背负的希望。
老师的一番话,让谢炎廷陷入了沉思。一直视霍金为偶像的他,也想做一个身残志坚,有所成就的人。有不少人将霍金与杨振宁等人相比,总希望能分个输赢、比个高低。但谢炎廷清楚,霍金的成就不在于学术水平有多高,而在于人生这条路走的有多远。
更何况,谢炎廷身上背负着太多人的希望。
不论是逝去的父亲,亦或为他搬到兰大隔壁的母亲,又或者暮年的爷爷,这些人在背后默默支持他、鼓励他。
人的确为自己而活,却要活得有价值、有意义。于谢家人来说,孩子的成就无关紧要、前途不重要,重要的是一直在向前走。
想到这,他又重新回到了课堂。
2017年,谢炎廷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,不久又发了一篇。而且第二篇论文很快就在国际SCI期刊荷兰《应用数学与计算》上发表。轰动了当时的中国数学界。之后兰大校长表示:
他既是兰大学生,也是我的孩子
同年六月,谢炎廷正式获得了“荣誉研究生”称号。但他前进的脚步,依然没有停下来。
11个月大被确诊为脑瘫以来,家人几乎就再也没有享受过幸福生活,教孩子走路、读书、写字,即便后来上了大学,母亲刘小凤也一直在他身边陪着。
除此之外,还有来自兰大老师的爱。正是因为徐守军教授没有嫌弃这孩子学得慢、表达不清楚,反而是尽力去帮他。从本科带到研究生,再到博士生,即便他只是个“编外生”。
谢炎廷母亲刘小凤说:
“徐老师带他没有任何经费,相反还会搭进去住宿费、车费。”
一个患有脑瘫的孩子,能走到这一步,达到了很多正常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,着实令人敬佩。但这背后的辛酸,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徐守军刘小凤谢炎廷孩子兰大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